|
6亿吨立窑产能淘汰,能否抑制水泥疯长 |
|
|
对于抑制水泥投资过热、产能过剩,国家高层可谓痛下决心,相关部委接连施出出重手,进行强力调控。 自7月23日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钢铁、造船、水泥行业产能过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过剩,而是指产能严重过剩!”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李毅中部长也发表措辞严厉的讲话,直指钢铁、水泥等产业产能过剩的严重性。
而8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主题就是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会上直接点名:“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从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发出的权威声音振聋发聩,其调控决心力透可谓纸背。
之后重磅级政策接连出台,形容为“刀刀见血”并不夸张。
9月7日,工信部即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工业主管部门,发出了“关于征求《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新拟定的《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已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公开。有“新中国首部水泥法典”之称的这个准入条件,具有针对性强、措施量化、规定具体、硬性约束严厉的显著特征,在政策性文件中,并不多见。
9月30日,国务院转发了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提出把包括钢铁水泥在内的六个行业,作为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调控的重点,表明国家将采取强力措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在这部措辞空前严厉的文件中,不仅有诸如“对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开工水泥项目一律暂停建设”,“新上项目需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这样明确严格的规定,更有严格市场准入、依法依规供地用地、实行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强化环境监管、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实行问责制等可操作性非常强的具体措施。
10月26日,工信部下发了“关于报送水泥和平板玻璃淘汰落后产能2009年计划及三年计划的通知”,要求各地政府填报三年淘汰计划,并于11月底前报工信部。而2009年各地淘汰落后产能指标,则必须于10月30日前上报。逾期不报,工信部将直接下达淘汰指标,并作为对2009年节能减排工作的考核。
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全国已有水泥产能18.7亿吨,在建产能6.2亿吨,拟建产能2.1亿吨,合计将高达27亿吨。而到2010年,预计国内水泥的市场需求仅为16亿吨,产能过剩将超过10亿吨。即便按照“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开工水泥项目一律暂停建设”规定,减去拟建的2亿吨,仍然有高达8亿吨的过剩产能不能消化。
拟建产能可以减去(但并不见得都不能动工),已经投入大笔资金开工建设的项目却无法硬停下来。因此,6.2亿吨的在建产能,恐怕是铁板钉钉要产生的了。水泥产能严重过剩仍然不可避免。
怎么办?只有在淘汰落后产能上下功夫,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工信部在“通知”中之所以明确要求“各地要抓紧制定三年内彻底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要求的水泥落后产能时间表”,意图很清楚,就是要将我国目前尚存的6亿吨小立窑水泥产能,用3年时间“彻底淘汰”出水泥市场,为已经过剩的新型干法水泥腾出空间。
在“十一五”计划中,要求5年内淘汰2.5亿吨落后水泥产能,而此次要求,则是三年淘汰6亿吨,立窑水泥将被迅速彻底的清除。此举将涉及到国内3000多家中小水泥企业,力度之大,任务之重,前所未有。 在今后的三年中,平均每年要淘汰2亿吨立窑产能,并且以公布名单的方式,限期完成。如此大规模集中淘汰,存在着相当的难度,并不是一炸了之那么简单,有许多的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去解决。但在国家坚定不移、措施严厉的要求下,笔者相信,这个艰巨任务很可能得以达成。三年后的2012年,全国的水泥生产企业数量,将急剧缩减到2000家左右,行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成果,行业形势亦会发生重大变化。
如果三年淘汰6亿吨的目标任务可以按期完成,届时,中国水泥产能过剩大约为2亿吨,并未超过国际公认的30%黄线,危机可以大大减缓,行业应该步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但淘汰落后产能是否有助于抑制整体水泥产能的增长,笔者却不敢乐观。理由如下:
一、水泥行业目前并未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
虽然全国水泥产能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暂时尚不足对整个行业造成大的颓势,水泥企业的正常运行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一些区域,水泥企业的日子还相当好过。从年中开始的全国多数地区水泥价格持续上涨,已经延续至今。水泥消耗量的增加是导致水泥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根源还在国内对水泥的巨大需求上。这种势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因此水泥行业的真正危机还远未到来。在短时间内,水泥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新增水泥项目仍然存在空间。
以浙江水泥为例,产能过剩达到近50%的严重程度,几年来一直是全行业过度投资的典型,但时至今日,大多数浙江水泥企业仍然在薄利的状态下生存,并没有多少企业因此破产倒闭。从“浙江现象”,可以看出水泥行业的特殊性。企业存活率高,也是水泥投资热度难减的重要因素。
二、各个方面的投资冲动很难消除。
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长期以来市场对水泥的巨大需求。同时,由于水泥行业相对其他行业而言利润较高,进入门槛又比较低,加上我国的投资渠道并不算广阔,因此,不仅仅是水泥行业本身,其他投资者也十分看好水泥产业,掀起投资热潮应属情理之中。
目前国家一方面出重手整治行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以加快淘汰立窑企业,为新型干法水泥腾出空间,思路无疑是正确的,措施也十分得当。但水泥的投资者们,却很可能从中嗅出商机——高达数亿吨的落后产能迅速淘汰,势将为新型干法水泥的项目投资带来机遇,尽管国家已经在严控新上项目,但在利益驱动下,投资者们一定会千方百计寻找项目投资机会,一有缺口,必将蜂拥而入。这种冲动在短时期内是很难消除的。
三、中央政策能否管得住地方政府的招商热情?
查阅相关媒体的招商栏目,各地水泥项目招商信息仍然很多。与国家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高调严控产能相对应的,是地方政府持续高涨的招商引资热情,二者之间反差强烈。
国家部委与行业协会考虑的是整个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地方政府想的却是眼前利益:一个水泥项目动辄投资几亿、十几亿,到地方落户,不仅招商引资成果辉煌,投产后的利税亦相当可观。还有诸如拉动地方GDP增长、解决当地就业等等好处。作为以经济发展为主要政绩标志的地方政府,对水泥项目的招商热情很难降低,盲目招商可谓比比皆是。地方经济发展是离不开外来投资的,特别是像水泥这样的大额投资,肯定会深受欢迎。
国家部委的文件,是否可以让这些地方政府部门“嘎然而止”,就此停上水泥项目呢?尽管国家发改委已经将水泥项目的审核权收回,但能否就此一劳永逸地解决各地长期存在的盲目招商,乱批项目的状态,各个地方政府能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部委规定,会不会出现屡见不鲜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或会不会又走上过去“越调控越发展”的老路?
三年淘汰6亿吨落后产能,能否有效抑制水泥产能的“疯长”,还需要时间来证明。笔者作为业内人士,在为国家出台保障行业健康发展的“水泥新政”欣慰的同时,不免仍然有一些并不多余的担忧。 |
|
|
发表时间:〖2009/12/21〗 浏览次数:〖6741〗 |
上一条信息:山西淘汰落后工艺产能和综合利用取得很大进展
下一条信息:国家工信部:11月份全国水泥出厂价格继续回升
|
|
|